Claudio:最令我失望的十部电影
Claudio是“看电影看到死”特约的专栏作者,熟悉他写作风格的影迷一定感受过他犀利、睿智、深刻的文风。而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有偏见的创作者。在艺术领域,偏见往往意味着极致与灵性,无疑也是最符合“看电影看到死”的重要标签之一。在Claudio选出他的影史十佳之后,我又邀请他选了十部他最不喜欢的电影,他真是一个不怕被骂的幽默的影迷。
Claudio最失望的十部电影
作者:Claudio
1.《德州巴黎》维姆·文德斯
实在找不出比这部更让我不喜欢的电影了。我看这部电影时只有14、15岁,我当时很努力想要进入这部电影制造的煽情气氛(虽然煽情已经比较克制了)中,最后觉得我变成了个想要装逼却连自己都骗不过去的白痴。其实如果这部电影把夫妻重逢的那个段落去掉的话,还可以是部很纯粹的优质公路片。我讨厌一切所谓刻画“心路历程”,“心灵救赎”的电影。《德州巴黎》是典型的把一个本身可以很简单的故事拍得超级复杂的反面教材。文德斯太美国化了。
2.《云上的日子》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维姆·文德斯
大师也有失手,本片堪称我眼中电影史上最大的一个flop。这个剧本不太像是出自安东尼奥尼之手,因为我一直觉得他老成持重,不会刻意摆弄这种意识流的剧情。所有人都说本片拥有完美的构图和写意的节奏,此话不假,但是在情节建构上却显得时好时坏,尤其是最后那个“明天我要去做修女” 的桥段既不深刻,也没有诗意。过多明星被投放到影片中,但我觉得连她们自己也不知道在表演什么。总而言之,影片拍得不够扎实,的确是漂浮在云层中,飘过即消失,什么痕迹也没留下。
3.《巴黎最后的探戈》贝纳尔多·贝托鲁齐
又是一部我少年时代怀抱着朝圣心情膜拜最后让我觉得吃了苍蝇的电影。贝尔托鲁齐做为一个导演的所有毛病都在影片里面暴露:他总是野心很大,想讲一个信息量很大又禁忌的故事,结果两头都没做到。你真要说信息量大,贝尔托鲁齐的电影也就那部《一个随波逐流的人》够格,禁忌的话,这部电影里的性交镜头根本不能和《夜间守门人》比,本片在颓废的情绪中还渴望塑造莫名的悲壮感,最后的结局只能跟身躯老迈却还要装逼的马龙白兰度一样,被年轻的女人一枪打死。贝尔托鲁齐后来拍的《戏梦巴黎》同样不知所云,他在60年代还只是帕索里尼的徒弟,跟学生运动没任何关系,却把学生运动脸谱化成3P和乱伦,炒冷饭的动机值得质疑。很多“巴黎”抬头的电影我都不喜欢。
4.《爱比死更冷》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法斯宾德的处女作,电影史上最酷的标题,法斯宾德、许古拉奉献面瘫式高冷表演。然后呢?呃…基本上就是模仿高达的《断了气》。也许对于战后的德国新电影运动,法斯宾德的这部处女作碉堡了,但是以法斯宾德之后作品的标准来看,本片还停留在学生习作的水平。法斯宾德后期对社会学题材和人性本恶的犀利洞悉(推荐他的遗作《水手克莱尔》)在本片中还没看出苗头。《爱比死更冷》和《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因为德布林的小说原著我读过,这是根本不能改编的一本书)一样,算是法斯宾德质量较低的作品,当然,他们还是高于绝大多数别的电影,只是我对法斯宾德要求更高,所以本片不幸上榜。
5.《驴子巴特萨》罗伯特·布列松
又是一部大师失手的电影。这部电影太过风格化了,同时想要传递的信息太多,本身可以是一笔带过的情节又反复渲染,在这种处理下,如果还一味强迫演员不表达任何情绪似乎已经在违背布列松自己制订的极简主义原则。影片其实可以抓住少女堕落这一条线说得再具体一些,然后精简过长的结尾。影片的声画还是高水准,布列松, 虽然他射中门柱的姿势也比很多人连过五人进球要潇洒,但是电影毕竟不是诗歌,既然拥有了叙事的动机,就要牺牲一部分风格的自由。
6.《苦月亮》罗曼·波兰斯基
这个电影我看下来就一个感觉,不就是讲SM吗?结果还顺道黑了把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我反正都理解成是波兰斯基一贯的恶趣味在作祟。波兰斯基是我欣赏的导演,《罗斯玛丽的婴儿》、《钢琴师》在情绪掌控上都达到了大师化境,而且由他来讲述人类苦难这个主题再合适不过。《苦月亮》的一个问题也是太过冗长,影片应该在咪咪和奥斯卡自杀前结束,或者把结尾设计得更加血腥:比如两对夫妻在性交中惨烈死去。既然是一部关于欲望的电影,那就应该射得满屏都是啊,何必要携带什么爱情的主题呢?太苦涩了,应该更变态些。
7.《秦颂》周晓文
我想,对于独裁者来说,《秦颂》是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最好的电影了,因为本片的独裁者似乎奉行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开明专制,是个天性浪漫的骑士皇帝,而高渐离对他的挑战,根本不是什么人类良知与勇气对国家机器的挑战,而是穷酸文人不知天高地厚,和千古一帝在争抢女人。那个公主角色的出现;高渐离和嬴政发小的设计,就注定了电影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同时充斥着对个人英雄主义几乎无节操的消解。其实,如果《秦颂》只围绕“强权对人性控制”这一个主题来发展的话,完全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电影。可能是慑于某些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吧,导演必须去突出高渐离身上已经不存在的悲剧色彩。导演在强权规训和个体悲剧两个主题上做文章,最后功亏一篑。影片就如全片土黄色的视觉基调一样沉重,可惜后劲不足。本片再次证明,一切富有戏剧张力的历史事件在今天中国审查制度背景下都会变成大屏幕上的八股文,四不像。
8.《苏州河》娄烨
我一直对娄烨有好感,我觉得他是6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电影人里少数专注电影本身的艺术家。但我的确不喜欢他的电影。《苏州河》应该是《春风沉醉的夜晚》之前娄烨最有名气的电影了吧(《颐和园》个人情怀太重,又有点拿春游事情炒作的嫌疑)。影片中那个“我”的设计其实不高明,“我”口中书卷气很重的台词和周迅扮演的奇女子一样,反映着外来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很多幻想,另外,影片中什么酒吧老板、黑社会之类角色的设定在我看来都像是在模仿那些“巴黎”主题的电影,这些东西放在一座我再熟悉不过的城市里,就显得很awkward。很多人认为电影本身是造梦,那么我觉得他们会喜欢《苏州河》,《苏州河》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在影射1990年代中国社会的幻灭,但是,我在上海长大,我在苏州河边长大,我可以告诉你,苏州河两岸除了水葫芦臭味之外没有任何有特色的东西,更不会有艳遇。本片让我联想到我每天路过的苏州河北岸新建起的那些所谓画廊,艺术产业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小资风情,在东方和西方的两座巴黎,都让我觉得恶心。
9.《断了气》(筋疲力尽)让-吕克·戈达尔
就像Top Gear说甲壳虫是历史上最糟糕的汽车,我也觉得《断了气》可能是影史上最名不符实的电影。这么说吧,《断了气》除了那花哨无比的剪辑外,还有什么真正可以说在影史上独树一帜的东西呢?法国电影在《断了气》之前已经有《操行零分》《游戏规则》《乡村神父日记》这些风格化十足的佳作。高达引发了新浪潮,更多是因为他对美国黑色电影的模仿,以及他本人特立独行的言行。高达的电影追求实验性过头,这是我喜欢他的地方也是我不喜欢他的地方。他很牛,他的电影总有妙不可言的标题,比如《我略知她一二》《向玛丽亚致敬》《女人就是女人》。他也的确没必要拍什么正常的电影,《断了气》已经是他最正常的电影了。高达所有的电影都告诉观众:高达很牛,但除此之外,观众又能记住多少电影本身的东西呢? 《断了气》里面有一句我印象很深的台词“如果你不喜欢高山,也不喜欢城市和海洋,那你就完了。”但我还是觉得勒克莱齐奥和洛特雷阿蒙的书远比高达的电影要更有趣。
10.《魔戒三部曲》彼得·杰克逊
套用美国人评价《百年孤独》的话,我可以说《魔戒》是《创世纪》以后唯一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涵盖了关于基督教和北欧神话的一切秘密。我选《魔戒三部曲》,并非因为我对它的失望大过我对《断了气》的失望大,其实我对《魔戒三部曲》本身就不报什么希望。我反感本片的原因是它包含了好莱坞电影让我讨厌的所有特质:对人物的脸谱化处理,过度堆砌的视觉,声音特效,轻重不分的叙事,以及最后都能被简单归纳成“勇气,牺牲,爱”的主题。我11岁到14岁时,把《魔戒》五部曲看了不下6遍,(托尔金写得最好的是第一本书《精灵宝钻》)我可以说,杰克逊和他的编剧对剧中所有人物的描绘都是失败的:阿拉贡跑到哪里都是高富帅,所以阿尔温必须是能文能武的女神,而弗罗多则是类似唐僧式的废人。在精灵,矮人,努美诺尔人的历史里,托尔金其实写下了太多富含宗教寓意的内容,这些《魔戒》原著的精华却被导演彻底放弃,结果导致影片变成了儿童读物里的奇异生物聚会。更致命的是,影片至始至终都讲不清楚魔戒代表的邪恶力量倒底邪恶在了哪里,更说不清楚魔戒背后万物堕落,山河巨变的宿命。想用三部电影的方式诠释《魔戒》本身就是好莱坞式自不量力的举动,比起索隆的魔戒和中了邪的古鲁姆,更应该扔进厄运山烧掉的是目空一切的好莱坞,这颗人类电影最大的毒瘤。
Claudio
男,上海人,双子座,1992年出生。
曾用笔名Rafael用左手。
兼职写作影评,诗歌,小说。
【Claudio专栏,一戳就有】
【投票啦】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鲸鱼放映室|麦田电影院|看图猜电影
有一张剧照|有一个影人|有一句台词|有一段原声
影史轶事|深度影评|导演访谈|资源共享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Dying in the Cinema is the biggest dream for moviegoers,
As dying in the set for directors is the most beautiful wish.